近日,振兴法院立案诉讼服务中心成功化解了多起民事纠纷案件,将诉前调解制度落到实处。虽是小钱小案,却体现出人民调解员设身处地为民调解的德与善。
“以后再有委屈,你就来找我。”是振兴法院人民调解员姜晶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年近六旬的她几十年如一日,用身体力行实践着这句话。
学生小琪利用寒假时间在丹东某奶茶店打工,不小心烧坏了锅具设备。因制作奶茶的锅具设备价格昂贵,小琪又无经济能力赔偿,遂被奶茶店老板告到振兴法院。调解员姜晶与奶茶店老板多次进行电话沟通,未果。姜晶干脆来到该奶茶店,与老板进行了数小时的交流,希望他能念及小琪的经济能力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再要求赔偿。并联络丹东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小琪申请法律援助。最终,奶茶店老板选择宽容和解,放弃向小琪追要赔偿,念其勤工俭学,还一次性给付小琪3600元工资。
在办案过程中,除了关注,姜晶也善于从细枝末节查找案件的突破口。杨女士今年7月在丹东市女人街租到一个摊位,并向相关单位缴纳了2000元意向金。因摊位处在规划装修阶段,故定于8月交付摊位。但7月中旬杨女士因母亲生病无法继续租赁摊位,遂希望相关单位返还意向金。该单位以踢皮球的方式将此事一拖再拖,拒不返还杨女士的2000元意向金。无奈杨女士将该单位诉至振兴法院。调解员姜晶顺藤摸瓜,查到这笔资金的流向,第一时间联系该单位办公室负责人,向其痛陈利害,为原告争取回意向金,原告撤诉。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姜晶是人民调解员,而作为人民,她亦能站在被告的角度去丈量全局。阿伟和阿丽结婚不久,阿丽的父亲便以“首付+贷款”的形式为其二人在丹东市新区购得一套住房。因相关政策限制,房产证上只写了阿丽父亲的名字。后来阿伟和阿丽闹离婚,在夫妻财产分配上产生分歧。阿丽认为该房属于她父亲,而阿伟觉得自己在该房住了许多年并一直在还房贷,故此房也应划入到夫妻财产分割当中。双方争执不下,阿丽父亲将阿伟诉至振兴法院。调解员姜晶分别与双方协调沟通,一面做阿丽父亲的思想工作,一面为阿伟普及关于物权产权的法律知识。经过努力,双方达成共识,阿伟搬出该房,阿丽父亲一次性给阿伟3万元作为该房的贷款补偿。
眼睛花了,她看得清老百姓的诉求与盼望;脖子酸了,她没有放慢敲击键盘的速度;腿有伤痛,不耽误她奔波调解的忱忱热心。一提到办案,姜晶脸上洋溢着对司法工作的热爱。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数十载司法生涯,姜晶不曾辜负人民的期待,更对得起体系赋予她的责任。从2020年5月至今,姜晶共办理诉前调解类案件1777件。姜晶不是个例,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同时也是振兴法院其他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常态。他们亲身践行着诉前调解制度,从源头“为群众减负,为法官减压。”
原标题:《人民调解员:小案大善 平凡岗位书写多彩人生————振兴法院诉前调解成功案例纪实(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和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