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文明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声音

  成功案例     |      2024-09-23 04:23

  和记官网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习重要论述,在宣传工作特别是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如何以媒体工具高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答题。首先,需要明确中国人的文明观是什么?(文明和文化在许多场合完全同义,可以互换,既可以说“中华文化”,也可以说“中华文明”。此文将二词作可互换的同义词理解)。2014年3月,习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习对文明的论断,为今后在实际工作中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这意味着在对外传播工作中要注重文明多样性。一方面,中国文明就具有多样性,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发掘多彩民族文化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之一;另一方面,对外传播也应尊重了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根据不同国别背景制定传播策略,做到“一国一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比如,我们在向国外解释中国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总是强调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种表述在对外宣传中对经历过冷战的受众来说易引起意识形态争议,说服力也欠缺,同时也未能全面准确地表达真实情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后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才焕发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验证了“归根结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的科学性。所以,简单的“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如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对外阐释。举个例子,对一些国家来说,中国孔子是一位东方先贤,被雕刻在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之上,被当作伟大文明的代表人物,其“语录”也经常被引用,前段时间马斯克(Elon Musk)在回应中国一位知名媒体人时就引用了“子曰”(双手插口袋的人过分自信),虽然事后证明马斯克引用错误,“子”从未“曰”过此话,但类似网友们常用的“鲁迅说”,杜撰的“子曰”也能反映出孔子在国外的知名度。而早在1926年,郭沫若就写过一篇《马克思进文庙》的穿越剧本,文中列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之处,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思维值得借鉴。我们在对外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脱贫”等执政理念时,或许也可以与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仁者爱人”相结合。再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短片,表达了中国对人类环境、气候和文明遗产的尊重,契合中国致力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主题,实现了从讲“我的故事”到讲“我们的故事”的转变。这些成功案例,不仅对外传播了中国理念,还传播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时也更容易被受众识别、接受。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这一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要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窠臼,坚定文明平等信念,要做到不卑不亢,杜绝既卑又亢。另一方面也要时刻警惕,特别在面对因傲慢和偏见引发的对华污蔑和诋毁时,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扫清文明交流互鉴障碍,先澄清而后互鉴,避免陷入美西方政客设置的舆论陷阱。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020年9月,习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们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摒弃意识形态争论,跨越文明冲突陷阱。习在国际舞台上的这段论述,阐明了中国对文明包容性的理解,有力抨击了某些国家固执的冷战思维。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国际舆论场二元对立、非友皆敌的零和博弈思维不容忽视,特别是针对中美博弈的相关舆论,有些观点已经认定“中美必有一战”。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部分西方政客把强调合作共赢、平等协商和相互尊重的“一带一路”倡议视作中国的意识形态扩张与地缘政治争夺;把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的中美经贸合作视为不公平交易,并且借机采取长臂管辖、出口限制等。其目的昭然若揭,当然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而此类理由的逻辑基础均是“文明的冲突”。在回应这些谬误时,要坚持文明具有包容性的阐释,要讲清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具有包容性,人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是一个宏大工程,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必做的伟大事业。要孜孜不倦、深入学习领会习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善用中国文明观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基础上,更好地联通中外、沟通世界。(蒋新宇 中国网新闻评论部理论组)